欢迎访问甘南法院网,今天是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
  • 关注:
基层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基层动态

司法破壁解纠纷 营商环境添温度

—— 四年异地赊销案的“最优解”

来源:舟曲县法院 作者: 责任编辑:甘南中院 发布时间:2025/8/11 9:03:04 阅读次数:
字号:A A    颜色:

外地某空心砖销售商李某某与被告年某的货款纠纷,历时四年终得圆满解决。2020年,年某在李某某处购买空心砖,产生10143元货款却一直赊欠未付。期间,李某某多次催讨,年某却更换联系方式导致“失联”。对于身处外地的李某某而言,异地维权不仅成本高昂,难度也极大,在无奈之下,他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面对这起棘手的纠纷,巴藏人民法庭积极作为,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问题解决。“主动跑”成为穿透“失联”壁垒的关键。法庭承办法官在面对被告“查无此人”的困境时,没有选择简单的公告送达或缺席判决,而是主动担当,深入进行走访,多方打听询问,最终成功“定位”到被告年某,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。

在成功联系到被告的基础上,法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,巧妙运用“情理法”融合的方式化解矛盾。原告李某某充分考虑到时间成本以及被告年某的现实情况,在货款金额上做出让步,从原本的10143元降至10000元,同时在支付期限上也作出了实质性妥协,还自愿承担了诉讼费。被告年某在法官的调解下,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对多年拖欠货款的行为表达了歉意,并克服自身困难,当场全额支付了10000元货款。

这种“一次性”的实质解纷方式,让调解协议得以即时履行,这起历时四年的纠纷在“一庭之内”就得到了彻底化解。

被告年某当场向原告李某某支付10000元货款,这一结果使得外地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。

此案的解决,有效破除了异地维权的壁垒,畅通了跨域维权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针对小微企业异地维权难这一痛点,巴藏人民法庭转变工作方式,变“坐堂问案”为“能动查访”,打破了地域间的信息壁垒,充分彰显了司法服务的主动性,为优化营商环境清除了地域方面的障碍。

法官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的理念,精准纾解小微主体的困境。他们敏锐地洞悉到外地小微经营者在维权过程中的焦虑,将促成调解协议即时履行为核心目标,有效避免了“法律白条”的出现,解决了当事人的“燃眉之急”,切实增强了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。

这起案件高效、实质地化解争议的成功实践,成为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的生动注脚。它向社会传递了公平、高效、可预期的司法信号,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主体,特别是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的信心与安全感。

司法用“暖”意营造良好环境,认真聆听当事人的心声,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,也为跨区域经营的市场主体提振了信心。

原告李某某,这位外地销售商,由衷感慨:“这么多年了,根本就没想到货款这么轻松就要回来了!感谢法院干警为我们外地小生意人撑腰!”话语间情感真挚,满是感激。

被告年某也坦诚表示:“确实拖得太久,对不住人家。法院找到我,点醒了我。今天付清了,心里也踏实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