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层司法的广袤田野上,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——马锡五审判方式。它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化解矛盾,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。迭部县人民法院将这份司法智慧融入每一起案件审理中,近日,一场剑拔弩张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,就在“行走的法庭”中迎来了圆满结局。
一纸合同起波澜,对簿公堂各执词
2024年7月3日,一纸《工程施工合同》让原告与被告产生了紧密联结,原告负责被告案涉工地上钢架雨棚的材料和人工安装,被告则需支付210000元施工费用。然而,当原告如约完成施工后,被告仅支付120000元,剩余90000元却如石沉大海。多次催款无果,原告最终选择走进法院,一纸诉状将被告告上法庭。
庭前会议,火药味十足。原告坚称自己“保质保量”完成任务,被告却大倒苦水:“他们干的活根本不合规!项目验收不通过,延期又返工,这钱我凭什么给?”双方互不相让,案件陷入僵局。
走出法庭访现场,抽丝剥茧寻真相
面对僵持局面,承办法官深知“坐堂问案”难以解开双方心结。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“深入群众、实地调查”的精髓,法官决定主动出击——去现场勘察!
当法官来到被告郭某的建设工程公司时,负责人情绪激动:“我们因为他们的问题损失惨重,现在还要被起诉,太冤了!”法官没有急于打断,而是耐心倾听完对方的委屈,随后从法律条文到诉讼风险,从时间成本到企业声誉,条分缕析地为其释法明理:“打官司耗时耗力,调解不仅能快速解决问题,还能避免双方撕破脸,对以后继续合作也有好处。”在法官的真诚沟通下,被告的抵触情绪渐渐消融。
为了让事实“说话”,法官带领双方当事人直奔案涉建筑工地。烈日下,法官与当事人一起爬上脚手架、俯身检查施工细节,对每一处质量瑕疵都仔细记录。经过数小时的实地勘察与核算,双方终于对存在问题的工程量达成一致共识。
以理服人化干戈,握手言和续合作
有了清晰的事实依据,调解工作顺利推进。在法官的耐心劝导下,双方放下成见,最终达成协议:被告郭某支付原告范某经核减后的工程款35000元。为确保协议履行,法院建立微信调解群,实时跟进付款进度,被告也按时履行了金钱给付义务。
“本来以为要结仇了,没想到法官帮我们把问题解决得这么圆满,以后有项目还能继续合作!”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赞不绝口。这场纠纷的圆满化解,不仅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,更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、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从法庭到工地,从对峙到和解,迭部县人民法院用脚步践行司法为民初心,用行动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核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以“行走的法庭”为纽带,让公平正义在田间地头、厂房车间生根发芽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司法力量。
甘南法院网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
地址: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多合路藏中南侧 联系电话:0941-8233117 邮编:747000 E-mail:gnzyyjs@163.com
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